2009年4月16日 星期四

想吃嗎?下次請早!-蕭記大餛飩

住在這附近的朋友跟我一樣熱愛各種麵食,只不過他更愛餛飩,我尤喜鹹湯圓,這兩樣東西雖然普遍,但做的好吃的真的很少,要嘛內餡太油、或是皮爛無Q勁,而手工現包的鹹湯圓更是難尋,目前整個台北市能留在我腦海中的鹹湯圓店家大概只屬蕭記和施家而已。

他發現這間好店後馬上告訴我這個好消息,但由於只從早上營業至中午,而鹹湯圓又是最早銷售一空的品項,所以要品嘗美食的話就得早點到。這讓我既惱又困惑,因為我不是一個早上起來會馬上出現饑餓感的人,一直以來對於"吃早點"沒有很大興趣,加上地點處於離家要將近一小時的石牌地區,更讓我意興闌珊,最重要的是還得假日早起去吃,假日應該是拿來大睡特睡的耶,真是和我的原則處處相牴,但最後我還是可以妥協了...某日拼了早起,一探究竟~




結果早起是值得的,這裡的湯圓、餛飩、冬粉、肉圓都真的很好吃,無一不Q!而且可以混搭,比如湯圓冬粉、餛飩冬粉的各種組合,大大滿足人們貪心的嘴和胃。

早上吃湯圓、餛飩等麵食是台灣人以前的生活習慣。由於台灣人以前多半務農,因此早上一定要吃飽,這樣就要依靠米麵類來產生足夠的體力,甚至擺出像是中餐或午餐的一桌菜來都是稀鬆平常。而我點的這碗鹹湯圓冬粉(70元)份量很大,碗公中有五顆胖呼呼的湯圓及一團冬粉,包準能給人一個早上充足的好體力!



主角鹹湯圓內餡密實,採用新鮮豬肉,連著Q軟外皮一口咬下,鮮美肉汁讓只由糯米粉製成的湯圓更顯豐富口感;湯頭屬於古早味,幾許芹菜末、紅蔥頭、榨菜末,清清淡淡,恰能解肉汁油膩。除了湯圓,這裡的冬粉很特別,較粗且不易吸湯泡爛,一次大口"囌~"的吸入晶瑩剔透的冬粉,Q彈又飽含湯汁,令人滿足又高興的再"囌~"一口!


而另一主角大餛飩(50元)也不負其名,皮薄、個頭超大,內餡也是新鮮豬肉,湯頭則和鹹湯圓一樣。如果還意猶未盡,可以再加點肉圓及壽司或涼麵,不過後兩者也都是早早就會賣完,倒是肉圓會源源不絕的供應。這裡的肉圓內餡簡單不花俏,只有筍乾和豬肉,外皮極富彈性。



為了美食,這次拼了早起跑到這裡來,真是收穫良多,不但能和朋友暢所欲言,一吐生活中的種種煩憂,又吃到實在有料的簡樸美味,整個身心都好安慰好舒服啊!

電話:02-822-4837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裕民一路40巷21號
營業時間:平日7:00-16:00、假日7:00-14:00,每周一公休

2009年4月12日 星期日

老房子中的新口味-故事茶坊


每次經過圓山的台北故事館,都覺得如果這棟特殊英國都鐸式風格的美麗洋房是我家該有多好,典雅又有童話氣氛,想像自己登上二樓的小陽台撫牆思人,或是拉著蓬裙唱段真心情切的樓台會,都超適合的啦!得知台北故事館在三月的幾個假日特地免費開放給民眾參觀,以及雲門特展-面對大海的進行式,便早早的約了朋友一同登門探訪,可惜那天細雨紛紛因而無緣登上小陽台,不過還是達成另外一個心願:享受故事茶坊的下午茶。

故事茶坊在台北故事館正門的右側,為溫暖黃色木質調性的鄉村風格的二層樓長方形空間,外形和顏色都和故事館十分相容。近年來在博物館或是古蹟中設立藝術餐廳成為一股風潮,但是據我的經驗,此類藝術餐廳中供應的餐點不是價格太高就是味道普通,讓遊客只能倚靠藝文的氣氛來"想像"餐點的美味,雖然之前聽聞朋友說這裡的蛋糕值得一試,可當時他具有特殊身份,因此我實在沒有多大信心,沒想到,一切都出乎我的意料,由亞都麗緻飯店所經營的故事茶坊,餐點表現真的很不錯!

那天點飲料時決定很久,因為菜單上有各式茶及咖啡類可以選擇,由於一來就是一大壺或一大杯,為避免踩到地雷及考量價格,保守的點了拿鐵及錫蘭奶茶,幸好味道普通,沒有特別的印象,但至少不可怕。

而由於當天午餐尚未消化完,加上努力偷看其他桌上的餐點,便捨棄英式下午茶,點了「杏仁蘋果千層」,這款蛋糕外表看起來普通,實際上即使蘋果香味不夠明顯,但滋味已讓我難忘,上下兩層的餅乾很香脆,沒有因為一直放在冰箱中吸濕氣而軟化;中間的部份是由鬆軟的杏仁海綿蛋糕及細緻的蘋果泥堆疊成一個小圓柱體,加上裹滿餅乾屑的鮮奶油外衣,口感非常豐富不甜膩,而且吃完後齒頰會留下淡淡的杏仁香耶!另外,這裡不僅有飲料及蛋糕,也有供應西式排餐、三明治等,亦接受預約做為婚宴場地之用。如果可以在這裡舉行婚宴,真是浪漫的無懈可擊,彷彿兩人的愛情也能與古蹟一般歷久彌新!


2009年的台北市中心早已從往日繁華的大稻埕轉移至五光十色的東區,從茶坊中的落地窗看著台北故事館的模樣,想著這棟老房子從日治時代後所經歷的興衰,主人走了又來,想必茶點也換了又換,我嘴裡吃著老房子所端上的新式甜點,甜味中卻夾雜著一絲絲滄桑啊。



電話: 02-25875565  
傳真 :02-25875578
古蹟服務時間 週二至週日10:00am~6:00pm(週一休館)

2009年4月6日 星期一

連香港人都說讚的好口味-香港鑫華茶餐廳


茶餐廳是香港常民美食文化的展現場所,在融合東西方食物的特點後,建立起專屬於香港的好好味。但屬於特定地區的傳統好味道常常因為到了別處因應生存而調整口味,所以遊子如果可以在異鄉找到供應家鄉氣息的餐廳,對他而言是一解相思,對我來說則是道地食物的指標。想當初是G的香港男友尤其喜歡鑫華的餐點而知道這裡,記得他一走進餐廳的同時,感覺他的肩膀就放鬆了些,笑容也多了點;點菜時轉變成流利的香港話,或是表演香港人吃法蘭西多士的方式,使得一頓飯趣味橫生。當然,最重要的是,他介紹的幾道菜及點心沒有一樣不好吃,我們幾個朋友總是努力擠壓肚子中的空間,貪心的想盡辦法要吃下所有的食物,就算是只嘗一口也好!

令人眼花撩亂,點菜時猶豫再三的菜單


茶餐廳的菜單總是琳瑯滿目,鑫華也不例外,菜單共有兩張,一張在桌墊下,寫滿各種炒麵(飯)、燴飯、公仔麵、冷熱飲、本店特色、三文治、多士、甜品、甚至還有下午茶特餐;另一張在筷筒旁,主要是熱炒家常菜,份量大適合多人聚餐。而芋頭排骨煲、金銀蛋時蔬、咕咾魚片或雞球是最喜歡的菜餚,魚肉類處理的相當得宜且軟嫩滑口,而且醬汁可以配上好幾碗白飯,身為白飯控的我怎麼可能錯過!

桌墊下的菜單項目則是比較常點的,不論今天幾個人來、或是饑餓程度不同,都可以在這裡找到五臟廟的祭品。炒麵(飯)類推薦鹹魚雞粒炒飯及干炒牛河,河粉不會過軟,仍然保持Q度,雖然有點油,但是干炒牛河就是得這樣才能將牛肉及河粉結合成一致的滑Q口感,為了享受只好先忽略肚子上的游泳圈...。而燴飯類是由一樣主菜和幾樣配菜組成,同放在一個大盤子上,值得推薦的是橙汁雞扒飯、咕咾魚片飯,前者是將柳橙醬汁淋在酥脆的雞排上,後者其實就是糖醋魚片。那天嘗試了麻婆豆腐飯,份量驚人,約含有三碗白飯量,外表看起來非常夠味,實際上是屬於溫和版,豆瓣醬的甜味較辣味明顯。


另外每天這裡都有限量供應的老火煲湯,這算是香港名傳海內外的好手藝,食材的精華都已煨到湯中,但由於大部份是xx排骨湯,不太可能不好喝,但還是會視當天是否喜歡那些食材以及心情而定,幾乎是必點食物之一。

鑫華必點三寶:奶茶、多士、咖哩綜合

說到必點食物就一定要提這裡的奶茶、多士和咖哩綜合。都算是小點心類,份量不多,當下午茶吃也不錯。那天嘗試了「飛邊」的花生三文治及特調鴛鴦,我尤其喜歡用著茶餐廳專屬的熱飲杯,很有港式風味。但我一向較愛這裡的熱招牌奶茶甚過特調鴛鴦,紅茶味濃厚且香滑不澀口。再配上浸滿牛油與蜂蜜的法蘭西多士(塗有花生醬的油炸法國土司),總讓我一口接一口停不下來。吃法蘭西多士也有小撇步,上桌後要快速的切下兩條對角線,將冰牛油塞進夾縫中淋上蜂蜜,多士的熱度會使兩者融合,呈現鹹甜酥軟的豐富口感。

咖哩綜合是茶餐廳菜單都會出現的品項,看起來很像「港式的甜不辣」,基底是運用馬來西亞口味的微辣咖哩醬汁,碗中會有魚蛋、魷魚、脆丸、蘿蔔、豬血,都滷的相當入味且香氣十足,只有豬血的口感較差,失去應有的軟嫩。


去了那麼多次鑫華,幾乎都是高朋滿座,所以較喜歡早些時候去,不然還得在門外餓著肚子排隊等待。而老闆及服務生也永遠都表情如一、服務勤快不馬虎,或許很多人不習慣這點,但據我的經驗,表情如一不代表他不歡迎客人上門或是自負的不想回答客人的任何問題;服務勤快只是因為客人眾多可沒說不允許久坐,當然啦,為了不讓等待的客人在外吹風餓肚,吃完就閃也算符合港式茶餐廳講求效率速度的傳統吧!

電話:02-23912022

2009年4月3日 星期五

到底為什麼那麼喜歡美食?

關於為什麼那麼喜歡美食的原因
其實也不是那麼清楚,只覺得有些事情好像是註定好的
當一個人對一件事情產生興趣進而繼續深刻的投入
大多是因為受到先天本質的影響與生活環境的薰陶再加上後天的不懈吧

我的先天本質與生活環境大約可從幾個方向來探溯
其一是我的媽媽非常會煮菜
而且把我養成了一張刁嘴
(咳...當然這也造就了不會煮菜的憾事)
媽媽的大姐角色使她從小就開始學會作菜
婚後的專業主婦生活脫離不了烹飪
便逐漸開始鑽研烹飪的相關學問
甚至考到乙級廚師執照!
她非常重視食材的原味、作法、調味、健康營養價值、菜餚名稱來源、文化等
如果在家用餐
她會說這餐其實才花了少少的錢但就有三菜一湯、紅蘿蔔要用油炒才能吃到維生素A、飯後吃顆梅子有助於消化、閩南人為了有力氣工作,所以傳統的早餐也是吃白飯配菜...
而如果在外用餐
她會嘗過一道菜後試圖分辨出這盤菜中含有哪些食材和調味料以及經過哪些手續而成
也由於她知道食物對人體的重要性
她堅持盡量餐餐在家中做菜
甚至告誡我們出外選擇餐廳,也一定要以衛生、好吃、營養做為優先考量,多花點錢也值得
媽媽可謂為我的美食知識檔案庫的第一個建檔者

那其二的先天本質
可說是「不是女生的小鳥胃」以及「貪吃痣」(又有人說是食祿痣)
「不是女生的小鳥胃」讓我有足夠的空間去嘗試各種料理
同時與其相輔相成的象徵具有口福的「貪吃痣」
據聞在剛出生時及小時候都沒有
是長大後才漸出現的
我想應該也可能是媽媽養出來的...
長久以來一直為了美觀而想去點掉
反正我相信愛吃的個性是不會因為點掉而消失的

至於後天的不懈
便是從高中開始至今不斷的從書籍、雜誌、網路繼續建檔美食知識以及保持勇於嘗試的精神
一切都不僅是圖個溫飽而已
我希望吃的健康、吃的高興、吃的滿足、吃到巧手藝、吃到真滋味,以及從吃當中了解特定族群的生活文化與情感,挖掘出飲食的簡單、實在的質樸內裡。同時吃美食代表給予自己犒賞,彷彿像小時候回到家時媽媽已準備好一桌菜;而與人共享美食的快樂,更是拉近我與朋友們心靈距離的最好方式

享受美食,早已成為我的生活態度!